本讲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近十年作者从事的教学改革的回顾,主要回首作者所走过的教学改革之路;二是对当今高校教育改革的反思,从思想层面对高校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提出作者的思考。
一、教学改革的历程
自 20世纪80 年代初以来,华中师范大学文艺理论教研室一直探索本科教学改革,在文艺学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 文艺学教学体系的升拓与改建 》 获国家教委“ 1993 年并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新世纪以来,作者团队继续坚持本科教学改革, 《 文化环境变迁与文艺学课程改革 》 获教育部“ 2001 年共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文艺学系列教材” 2002 年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文艺学系列课程” 2003 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 “文艺学教学团队” 2007 年获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
回顾作者近十年走过的道路,土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英美高校课程与教材上的成功经验的学习和借鉴,二是在吸收英美高校优长的基础上在教材建设与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方面所做的改革试验,三是提出体验式教学的设想,以期探索一种有中国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对高校教育理念的反思
在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之后,作者逐步认识到,仅在具体层面展开教学改革是不够的,高校教改的深化必然触及教育理念的问题,即高校教学改革的目的何在?思考学校到底是干什么的,教师的人生价值在哪里?如何刁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清理和反思目前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高校教育改革,这不仅是高校管理者同时也是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使命。 (一)重新认识和倡导“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生为本”的提法对教师来讲并不陌生,但“以生为本”的观念并没有成为高校决策者和教师的 一种自觉,因此,在今天人文精神受到冲击的情况下,这一教育理念因其现实针对性而具有特殊的价值。
(二)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在明确了以生为木的教育理念之后,作者还要进一步追问,到底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在高校培养方案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和列出的名日繁多的课程中,知识和能力是放在首位,但相对忽略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即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品德。从目前高校的现状来看,尽管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表现在品质上,高分低能,唯利楚图等;有些则关涉到生存能力的问题.如缺乏与人相处的能力,面对逆境往往有一种挫败感等。学生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
大学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垂要时期,大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环境和传统,在知识的传授中熏陶和培养学生的索质、品德和毅力。尽管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培养日标和培养途径,但作为高等教育仍然有一些基本的和共同的价值规范。就人文学科而言,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而:独立自主的精神、民族认同的精神、协作精神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简言之,高校教育改革的理想境界是为当代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一个单一的人。从高校走出去的学生应该是一个丰富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有大爱的人。这一任务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其中尤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表里不一甚至性格分裂的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毁灭性的,因此,教师的人格力量和学识水平对于学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章 近十年文学教学改革回顾
第二章 对当今高校教育改革的反思
PPT与讲义